此次迎新礼包中,书院还为每一位腾飞学子准备的跨度为四年的日程本,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脚踏实地过好在腾飞四年的每一天。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理想中,芯片实验室能够实现包括医疗检验在内的多种用途,其发展或将带来检测等仪器的家庭化、普及化。
通过开环易位聚合法,团队成功制备出超高分子量的新型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而以往报道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多为交联液晶高分子,化学交联网络的存在又使得这些材料不溶不熔,无法满足三维立体形状执行器的实际加工需要。譬如,利用光诱导的马兰戈尼效应操控微量液体,需要向样本添加光响应化合物,样本污染在所难免。这个平均年龄仅29岁的年轻科研团队突破了微流控系统简化的难题,创造性地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变材料,构筑出具有光响应特性的微管执行器,可通过微管光致形变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实现对包括生物医药领域常用液体在内的各种复杂流体的全光操控,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仿若具现了微尺度下的神奇驭水本领。2016年9月8日,我校材料科学系与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俞燕蕾教授团队关于光控微流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control of fluid slugs in liquid crystal polymer microactuators (Nature,2016,DOI 10.1038/nature19344)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
多领域应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统简化方案基于在微流体器件构筑材料及驱动机制两方面的创新,俞燕蕾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效克服了现有光控微流体技术的不足。驱动新机制:光致形变令毛细作用力显神通微量液体传输是涉及诸多领域的重要问题。我总是问自已,如果让我去完成这项实验,我会如何下手,会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果与文献作者不同,那么原因是什么?我应如何改进等等。
久而久之,我便从文献中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设计实验的思路,这也为我今后的在科研中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项荣誉,是美国政府给与那些在独立研究的起步阶段的学者和工程师的最高奖励。复旦大学经历近百年的沿革,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我之所以选择就是因为它可以给我非常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我,来完善我自己。于是我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大量的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在阅读文献时,我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分析文献的要点。
回想起在复旦的每一天,青砖房、林荫路给我留下过很多回忆。莙政基金为与我抱有同样想法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的宗旨就是支持有志于科研的本科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其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接触科学研究,使其了解和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训练和经验。又像是挚友,平易近人,无话不谈。现在每每跟赵老师联系,听着他那慈爱的话语,都有如沐春风之感。他对我的知遇之恩将令我终生难忘。
在放假或者过节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说笑些珍贵的往事,回忆在复旦的很多趣闻与感受,谈谈目前的生活,探讨将来的计划等等,不亦乐乎。我们寝室里的六兄弟之间的情谊更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永远珍藏在心中。我与一些当年的大学同学也仍然保持着联系,通常是以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起初,自己的实验很不顺利,三个月内尝试了十几种方法都不奏效。
赵老师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研究精神。2001年3+3免试直升为我校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赵东元教授。
这些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青砖房 林荫路 还有那些复旦人我初次步入复旦时,便感受到了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2004年硕士毕业后,田博之被破格同时授予博士学位,并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师从全美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查里·李博(Charle Lieber)进行研究。久而久之,我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付诸实践的想法。处处的颜色都是那样的亮丽,轮廓都是那样的鲜明与和谐。感谢复旦――在复旦的六年,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眼中,二教旁边的林荫道是复旦最美的地方。我坚信自己会一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用我的自信大胆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人生中的美好收获。
也更加感谢这位百岁的老母亲选择了我,改变着我。如今脑海中还时常浮现那些六兄弟深夜卧谈,与联谊寝室的同学一同开生日Party的情景……如今耳边还时常响起上下床咯吱咯吱的声响,水房里自来水哗啦啦的流动声,传达室老伯爽朗的笑声……那些其乐融融的景象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无尽欢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上。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
攻读硕士期间,他就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8篇论文,包括一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并获得了7项第一发明人专利。田博之1998年9月被保送至我校化学系,入学后两年,于2000年5月成为我校第三届莙政学者。
在当时,复旦给我的印象不仅是综合实力强大、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而且是富有朝气、有创新感、有时代气息的一流学府。复旦不仅给我提供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更给与了我无尽的机遇和挑战。我怎么样也忘不掉在晨读石旁读书的惬意,在相辉堂前草坪上阳光的温暖,在图书馆里读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开拓眼界。我校校友,芝加哥大学的化学系助理教授田博之,继获得2012年度35位世界顶尖青年创新家荣誉称号后,近期又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的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荣誉。
在做课题时,我也曾有放弃的想法,因为我总是找不到影响某个实验的关键的几个因素大连化物所研究人员创制的过程采用部分还原的复合氧化物作催化剂,CO分子在催化剂氧缺陷位上吸附并解离,气相氢分子选择性地与解离生成的C原子反应生成亚甲基自由基,而催化剂表面CO解离生成的氧原子倾向于与另一个CO反应,形成CO2。
同时,通过创造性将氧化物催化剂与分子筛复合,巧妙地实现了CO活化和中间体偶联等两种催化活性中心的有效分离,把传统费托技术上漫无目的、无拘无束生长的自由基控制在一个笼子(分子筛)里,通过限制其行为,使其最终变成我们想要的目标产物(低碳烯烃)。这项成果被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通过以CO替代H2来消除烃类形成中多余的氧原子,在反应不改变CO2总排放的情况下,摒弃了高耗能和高耗水的水煤气变换反应,从原理上开创了一条低耗水(结构上没有水循环)进行煤转化的新途径,成功地回答了李克强总理一直关心的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进行煤化工的问题。破解了传统催化反应中活性与选择性此长彼消的跷跷板难题,为高效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南。
当CO单程转化率为17%时,低碳烃类产物的选择性达到94%,其中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的选择性大于80%。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潘秀莲研究员领导的团队颠覆了90多年来煤化工一直沿袭的费托(简称为F-T)路线,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纯化后CO和H2的混合气体),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尽管该过程并不完美,比如,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外,还消耗大量的水,且产物选择性差,后续处理消耗大量的能量,然而国际能源和化工界却一直认为该过程不可替代。如今,这一过程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研究人员颠覆——他们摒弃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混合气体(经纯化),高选择性地获得低碳烯烃。
CO分子在金属催化剂表面被活化解离成C原子和O原子,C原子和O原子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氢发生反应,形成亚甲基(CH2)中间体,同时放出水分子。该研究成果于3月4日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过程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
打破了传统费-托合成过程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最高为58%的极限(SF极限)。整个反应烃类产物碳原子数分布广,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低。
相关项目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据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初步评估,在现有的条件下,该过程的内部收益率(IRR)可达14%以上。